作者 杭州日報 孟嬌
開欄語
新質生産力加速形成,杭州“新”潮澎湃。
在高新區(濱江),許多企業專注自己的賽道,依靠創新的“獨門絕招”在激烈競争的市場上獨占鳌頭,繪就了一幅向高攀登、向新沖刺的奮鬥圖景。杭州新聞APP聯合高新區(濱江)黨委宣傳部推出“追‘新’吧,濱江”系列報道,聚焦不同領域代表企業,感受他們追“新”的強勁動能。
我們正處在一個多“屏”時代。
無論是玩手機、電腦辦公還是開車、看電視,屏幕不僅是我們觀看世界的介質,也是生活的必需品。但屏幕中所顯示的顔色,并不能還原人們肉眼所見的色彩範圍。于是,在顯示行業,人們對新材料、新技術的嘗試從未停止。在高新區(濱江),有一家新材料公司——納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納晶科技”),他們研發的量子點産品,不僅讓顯示器的色彩更加豐富,也爲顯示器領域技術革命開辟了新賽道。
“新材料如果不能結合應用就沒有意義。” 納晶科技董事會秘書童曉怡說,從2009年在高新區(濱江)創業以來,團隊就專注于量子點半導體新材料自主研發,并不斷尋找技術與市場相結合的應用場景。15年來,他們一直在“無人區”摸索前行,在量子點光緻應用方面,納晶科技是中國第一家實現量子點管(QD Tube)和量子點膜(QD Film)産業化的公司,也是一家馳騁在新材料研發賽道上的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。
成本降下來,性能提上去
讓老百姓也買得起
走進納晶科技,一樓展廳裏五顔六色的彩色溶液吸引了記者的目光。講解人員介紹,這些發光的液體,就是半導體發光納米晶材料,由于不同尺寸的量子點,可以在受到外來電、光等能量的激發後發出不同色彩的光,所以借由量子點材料作爲顯示屏背光材料,能讓色彩更爲豐富,也是人類已知最好的發光材料。
近幾年,TCL、海信、華爲、小米等量子點電視在高端顯示器市場上頻頻“出圈”,其背後都有納晶科技的身影。而量子點顯示屏作爲真正的廣色域屏幕,也讓消費者能夠體驗到色彩更鮮明、畫質更清晰的視覺享受。
“量子點材料其實發展時間不算短,但其真正商業化的年頭卻不長。”童曉怡說,跟大多數“學院派”創業者一樣,納晶科技也遇到過技術與市場“兩張皮”的困擾。“就像最早發現石油的人不知道石油能讓飛機上天一樣,我們也不知道手中的技術用在哪裏才能充分發揮價值。”
巨大的投入和漫長的研發周期考驗着納晶科技研發團隊的意志力,從2009年到2017年,在一次次探索和試錯後,納晶科技在顯示器領域找到了新材料和産業化之間的平衡點,完成了量子點材料和量子點膜一體化生産,其中顯示産品中的量子點膜成功量産并開始批量供貨。由此,納晶科技也邁過了從研發到應用的“死亡之谷”。
“我們在與制造業廠商的交流過程中,找到了自己的使命。”童曉怡說,如果研發的産品生産成本很高,一定不是市場想要的結果。“研發出一台賣100萬元的屏幕是孤芳自賞,而成本降下來,性能提上去,老百姓也買得起的量子點電視,才是我們的目标。繼量子點膜後,公司又開發出了性價比更高的量子點母粒産品。”童曉怡說。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顯示面闆生産基地,也是全球最大的顯示應用消費市場,新型顯示材料整體國産化率并不高,而憑借着數百項核心專利技術和不斷的産品叠代,納晶科技要做的是爲産業“由大轉強”賦能。
“現在,我們也正在謀求更大的突破,力争颠覆原有的技術路線。”童曉怡說,與主流面闆OLED(有機發光二極管)相比,QLED在材料消耗、設備等成本上普遍降低50%到70%,技術成熟的話隻需要改造原有生産線,從而避免大規模産線投資,這對行業來說也是節省投資的重大利好。
做材料界的“AI”
在更多領域激活新質生産力
去年,蒙吉·巴文迪、路易斯·布魯斯和阿列克謝·葉基莫夫因“量子點的發現和合成”獲得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,讓量子點新材料得到了廣泛關注。而獲獎者布魯斯教授也與納晶科技緣分不淺,正是該公司的科學顧問和指導。
新材料是生成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主陣地。手握量子點材料核心技術,納晶科技要做材料界的“AI”,賦能多領域應用場景。在童曉怡看來,新材料要爲更多産業賦能,才能激活和發展新質生産力。量子點具有光學、電學、化學和物理特性,應用可以涵蓋光伏、傳感器、生物檢測、照明等領域。比如在光伏領域,以量子點爲吸光材料可能比現有的太陽能電池技術效率高2倍。
近年來,納晶科技作爲相關子課題負責單位還參與了十三五、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,主導或參與了10餘項國際、國家及行業标準制定工作。
在高新區(濱江)創業15年,納晶科技穩步攀登新材料領域的一座座山巅。在其攀登的過程中,濱江一直陪伴在左右。童曉怡說,新材料行業是一個需要持續大量投入的領域,2019年也曾面臨過資金鏈斷裂的風險,濱江一直幫助介紹投資機構,不斷詢問需求,幫企業渡過難關。
她說,在濱江,有時候會感覺到“政策追着企業跑”,“人才可以申請補貼,申報哪些項目可以得到相關政策扶持,而且都是政府主動來問詢。”
現在,在高新區(濱江)經信局及産業平台的牽線搭橋下,納晶科技也與區内其他企業碰撞出更多的創新靈感。“有一次在區裏組織的活動中,有企業代表提到了雨霧天氣視覺設備遇到的問題,于是大家就聊起了能不能從新材料上攻克難題。”童曉怡說,在這次交流前,他們也沒有考慮過相關的應用場景,“但就是很多意想不到,才會讓更多産業鏈緊密聯結,開辟出新的賽道。”